当晚,李哲如坠冰窟的心,总算回暖一丝。
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,像一道微弱的光,刺破了压抑的黑暗:“U盘已送达,明日九点,‘阳光工程’特别小组成立。”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,长舒一口气,指尖颤抖地摩挲着冰冷的手铐。
然而,命运的捉弄总是来得猝不及防。
正当他准备关闭电脑,结束这令人窒息的一天时,邮箱里一封突兀的自动提醒,瞬间让他血液倒流:南线协作网设在迪拜的中继服务器,刚刚接收到一组来自北京某党校Ip的批量下载请求——内容赫然是“绿道工程”相关招标文件的镜像包!
空气中仿佛弥漫着阴谋的味道,令人作呕。
与此同时,千里之外,雷诺的指尖在键盘上飞舞,一行行代码如同银色的闪电,划破寂静的夜空。
他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,目光锐利如鹰隼。
他成功截获了这股鬼祟的流量,并精准地识别出其中夹带的隐蔽回传信道——那是内鬼试图抹除罪证的亡命挣扎!
雷诺的嘴角勾起一抹冷酷的弧度他迅速拨通了楚墨的电话,压低声音,语速极快:“楚总,内鬼开始行动了!党校Ip,绿道工程,证据回传……他们坐不住了!”
电话那头,传来楚墨沉稳而冷冽的声音:“很好。告诉飞鱼,收网……”。
他顿了顿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,“让阿米尔·汗那边……准备迎接贵客。”
雷诺挂断电话,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,舔了舔干燥的嘴唇,低声嘶吼:“猎杀时刻!”
与此同时,在缅甸掸邦靠近边境的一处隐蔽的矿区深处,几台老旧的矿用卡车将一个庞大的集装箱缓缓卸下。
集装箱内部,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矿石,而是一条秘密的芯片生产线。
昏暗的灯光下,几名穿着简陋工装的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,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兴奋。
这条生产线是他们倾尽心血的杰作,也是他们摆脱西方技术封锁,实现“科技自立”的希望。
“快点,快点!时间不多了!”一个身材矮胖,满脸油光的工头挥舞着手中的扳手,催促着工人。
他的
不远处,一台贴着“美国制造”标签的精密仪器正在嗡嗡作响,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代码。
这是他们从黑市上高价购入的二手设备,也是他们能够进行芯片生产的唯一希望。
“穆罕默德,情况怎么样了?”工头走到一个年轻的工人面前,急切地问道。
这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年轻人,正是潜伏在供应链中的南线成员。
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神情略带紧张:“一切正常,头儿。‘微核系统1.0’已经完成集成,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。”
工头闻言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:“好,好!只要能赶在他们之前完成芯片的量产,我们就赢了!”
穆罕默德的心中却充满了担忧。
他知道,这条生产线存在着巨大的漏洞。
由于他们无法获取底层编译器源码和认证签名密钥,只能强行绕过安全校验模块——这意味着,一旦设备运行超过72小时,就会自动触发“幽灵写入”机制,将所有数据上传到预设地址。
那个预设地址,现在已经被伪装成了阿曼港海关数据库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生产线上的机器轰鸣声越来越大,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。
穆罕默德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,他默默地祈祷着,希望一切都能按照计划进行。
与此同时,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崎岖的山区中,一个简陋的移动微工厂正在紧张地筹备着一场特殊的发布会。
这里是南线十三国共同选定的“微核系统2.0”首发地。
没有豪华的演播厅,没有闪耀的聚光灯,只有一台依靠太阳能供电的直播设备,和一群充满期待的年轻人。
白天站在人群中央,看着眼前这个略显腼腆的少年。
他叫努尔·艾哈迈德,是俾路支省当地的一名青年技工,也是星火计划首批本土操作员。
几天前,当白天向他讲解芯片的设计图纸时,努尔指着图纸说:“这和修破碎机一样,哪里堵了就疏通哪里。”
就是这句话,让白天深受震撼。
他意识到,真正的技术创新,并非来自象牙塔里的专家,而是来自扎根于生活,充满创造力的普通人。
“努尔,准备好了吗?”白天走到努尔面前,轻声问道。
努尔深吸一口气,点了点头,
白天将一块刻有“mhK001”编号的测试晶圆递给努尔,郑重地说道:“努尔,今天不是我们在教你,是你在告诉我们:什么叫重生。”
发布会当天,全球三百余个南线节点同步接入信号。
画面中,努尔站在简陋的移动微工厂前,显得有些紧张。
他手中拿着那块珍贵的晶圆,仿佛握着整个南线的未来。